1968年,中央军委重建第43军,该军军部为何定点于广西桂林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【】

清代诗人金武祥在其作品《遍游桂林山岩》中深情地描绘:“桂林山水堪称天下第一,漓江秋景更是美不胜收。”这几句话简洁地勾勒出了桂林的自然风光。提到桂林,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的山水美景。然而,许多人可能不知道,桂林在历史上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,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。

桂林的山水风光堪称一绝,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于世。这里的山峰形态各异,有的像骆驼,有的似大象,千姿百态。漓江蜿蜒流淌,清澈见底,两岸青山倒映其中,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。乘船游览漓江,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,美不胜收。桂林的山不高却秀美,水不深却清澈,山水相映成趣,令人流连忘返。此外,象鼻山、芦笛岩等景点也是游客必去之地,各具特色。桂林不仅自然景观迷人,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,如靖江王城、古东瀑布等,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。总之,桂林的山水之美,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也有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,值得细细品味。

1968年9月,中央军委决定重新组建第43军,并将其总部设在桂林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为什么第43军的总部会选在桂林?为什么说是“重建”?在重建之前,第43军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?要了解这些,我们得从大革命时期的“铁甲车队”开始说起。1924年11月,孙中山大元帅府成立了“铁甲车队”。

1926年11月,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下属的一支特别部队正式组建,由叶挺出任指挥官,这支部队后来被命名为"叶挺独立团",成为我军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作战单位。在北伐战役中,该团表现出色,多次建立卓越战功,赢得了"铁军"的美誉。在随后的革命历程中,叶挺独立团与其他革命力量密切配合,先后参与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,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,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展现出精锐之师的风范。

到1946年10月,原“叶挺独立团”及其相关部队已经扩展为新四军第3师7旅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,随后合并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,当时包括第16、17、18三个师。1948年11月,这支部队更名为第43军,下辖第127、128、129师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第43军参与了东北地区的多次关键战役,之后又转移至中南地区,最终推进到海南岛。1961年8月,第43军的番号被撤销。

这是第43军退伍老兵的一张老照片。

1968年9月,中央军委决定重新组建第43军。当时,第129师与该军并无直接历史渊源,而第127师和第128师则是该军的主要组成部分。重建后的第43军,其军部设在广西桂林。笔者认为,选择桂林作为军部驻地,可能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:

桂林地处湘桂走廊的最南边,地理环境优越。

历史上,穿越岭南地区一直是个艰巨的任务。北宋诗人苏轼曾被贬至此,尽管历经磨难,却在此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,度过了晚年。从“贬谪”一词就能看出,岭南对古代官员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。我之所以这么说,主要是因为古代岭南交通闭塞、环境恶劣。在广阔的岭南地区,桂林因其位于湘桂走廊的南端,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

湘桂走廊位于越城岭和海洋山之间的狭长地带,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。虽然它不像河西走廊或辽西走廊那样广为人知,但在战略上同样关键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1949年11月,第四野战军发动广西战役时,第40、41、45军被部署在湘桂走廊沿线,他们的行动成为战役取胜的关键因素,发挥了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
从广西战役的历史经验来看,湘桂走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桂林不仅得益于湘桂走廊的区位优势,其自身的地形特征也十分有利,具体如图所示。

桂林的地貌通过三维立体地图展现,清晰呈现了其独特的地形特征。这张地图以立体的方式展示了桂林的山川河流,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该地区的地形起伏。通过这种方式,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桂林的自然景观,以及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。

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,桂林不仅以风景优美闻名于世,还因其地形险要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。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,使桂林在长达八个世纪的时间里,一直稳居广西的政治、文化和经济核心地位。当然,这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,不过这里就不多讨论了。

桂林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网络发达,与周边地区连接紧密。该地区拥有完善的公路、铁路和水路系统,使得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十分便捷。无论是前往邻近城市还是跨省出行,桂林都提供了多种高效的交通选择。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,也加强了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合作。

桂林的交通优势明显,这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。说到桂林的交通发展,不得不提到秦始皇时期开凿的灵渠。这条运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连接了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。通过这条水路,岭南地区的居民可以从桂林直接进入长江航运系统,这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贸易。正是凭借灵渠带来的交通便利,桂林逐渐发展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商业枢纽,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。

这是一张湘桂铁路的老照片。湘桂铁路是连接湖南和广西的重要交通干线,在历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。照片中的铁路设施和周边环境,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。通过这张照片,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湘桂铁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和功能。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见证,也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记忆。这样的历史影像资料,为我们研究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参考。

湘桂铁路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线,1937年10月开始修建,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后方支援,助力抗日战争,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军事属性。虽然湘桂铁路的出现削弱了灵渠的作用,但湘桂走廊的战略重要性并未因此下降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进一步对湘桂铁路进行了延伸和扩建,使得湘桂走廊的战略地位更加显著。

第43军的总部设在这里,主要是看中了湘桂铁路的交通优势,能快速支援其他部队,位置灵活机动。这种做法在我军很常见。就拿张家口来说,这个连接北京、天津,贯通山西、内蒙古的交通要道,同样是军事重地,部队密集驻扎。说到底,铁路在军事上太重要了,它能成为战略支撑点,部队调动起来特别方便。

桂林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,产业基础较为雄厚。

湘桂铁路通车后,北方众多工厂迁入桂林,这标志着桂林工业化的起步。然而,旧中国战乱不断,桂林的工业发展历经波折。新中国成立后,桂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1964年,三线建设全面展开,作为战略要地,桂林承接了大量工业项目,迅速成为工业体系完备的重要城市。桂林工业的繁荣,不仅为第43军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,还为武器装备的升级和维护创造了条件。

在新时代背景下,桂林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与发展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,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。近年来,桂林不仅致力于保护其自然景观,还积极推动现代城市建设,力求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,融入更多现代元素。旅游业作为桂林的支柱产业,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,新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不断涌现,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体验。此外,桂林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双赢。在教育、科技和文化交流方面,桂林也取得了显著成就,与国内外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,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。总之,新时期的桂林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,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。

第43军最初驻扎在桂林,这一决定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和战略优势。然而,桂林的驻守时间并不长,仅持续了一年多。到了1969年10月,根据中央军委的调整,第43军被调往武汉军区,军部迁至河南洛阳。1985年,随着大规模裁军政策的实施,第43军被撤销编制,但第127师仍留在洛阳继续驻防。2017年,在新一轮军事改革中,第127师被拆分为两个合成旅,分别归属于中部战区陆军的第82和第83集团军。

第43军的核心部队“铁军旅”,由原第379团和炮兵团组成,现已划归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,驻地也随之迁移。这一变动标志着“铁军”与原第43军军部之间的联系彻底中断。尽管第43军的番号已成为历史,但其精神和传统并未消失,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。这支部队正以全新的姿态,坚守红色基因,专注于提升战斗力,努力在新时期的强军道路上不断前进。

“铁军旅”的三面旗帜在阅兵仪式上亮相。

2019年10月,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,"铁军旅"迎来了历史性的荣耀时刻。作为陆军方队的核心力量,这支精锐部队不仅参与了徒步方队,其标志性的三面战旗也在战旗方队中高高飘扬。这份荣耀不仅属于"铁军旅",更是对整个第43军辉煌战绩的肯定。回顾第43军的发展历程,其军史中展现的昂扬精神与蓬勃活力,已成为我军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。

到此为止。